close

pl_fcfr92018086_0001  

對於藝術只有非常粗淺認識的我,對「卡蜜兒」這個名字的印象,是年紀很小的時候曾跟著大人看過的「羅丹與卡蜜兒」(又名「羅丹的情人」)。我甚至對劇情已經沒什麼印象了,只記得羅丹是個大雕塑家、卡蜜兒是他的情人,還有羅丹由後環抱卡蜜兒兩人雙雙趴臥在地上的那張海報。很奇怪,即使只是這麼一點點的印象,我卻緊緊記住「卡蜜兒」三個字,於是乎這次金馬影展片單一出,我一看見片名第一個反應即是:「是那個卡蜜兒嗎?」,再看到是由法國女星茱麗葉必諾許主演,馬上放入必看名單裡。

 

有關於卡蜜兒克勞岱(Camille Claudel)詳細的生平網路上有非常多介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請出孤狗大神幫忙。我建議想看「最後的卡蜜兒」的朋友可以先上網看一下羅丹與卡蜜兒兩位的生平,能讓你更貼近戲中這位被關在精神病院多年的卡蜜兒。「最後的卡蜜兒Camille Claudel 1915」說的是1915時已被關在精神病約2年的天才雕塑家卡蜜兒在精神病院裡的生活。卡蜜兒克勞岱和羅丹相戀十年,於1893年分手後仍繼續獨立創作,但或許是這段感情給她的創傷太大,以及當時社會風氣無法容忍過於特立獨行的女人所造成的壓力,使得她後來精神狀況越來越差,終於在1913年最支持她創作的父親過世後,被家人送往精神療養院治療。此後30年直至她逝世,都沒有離開過。

 

在這部很法國的電影中,沒有好萊塢典型的三幕式結構,沒有讓人慷慨激昂的劇情,我們只看到身處在一堆很瘋癲的病人中看起來很正常的卡蜜兒,穿梭在精神療養院中的生活。和其他完全無法和他人正常溝通的院友相比,卡蜜兒乍看之下簡直正常無比,能夠正常對話甚至還能幫忙照顧其他病人。但隨著卡蜜兒的腳步,跟著她走在精神病院中,我們漸漸能發掘卡蜜兒心中的病症及痛苦,也是之後最為人所知的嚴重「被害妄想症」。卡蜜兒深信自己周遭的人都是羅丹的同夥,每個人都想將她毒死,即使此時的她已經和羅丹分手十年,她仍走不出羅丹的陰影。「最後的卡蜜兒」就如同茱麗葉畢諾許的個人秀,牢牢地吸引觀眾的目光。你只會看著她,也只能看著她!看她如何從一位仍對自由以及創作抱持著希望的女人,慢慢崩潰直至絕望,然後接受。

 2  

看了電影後對卡蜜兒克勞岱這位才華洋溢卻為愛瘋狂的女人感到很有興趣,因此稍微查了一下相關資料,也才因此深深覺得她「生錯時代」。首先,才華洋溢的她生在一個男性藝術家比女性藝術家受重視的年代,明明從小就被視為天才的她,在19歲成為羅丹的助手後並進而和羅丹相戀後,在世人眼中淪為「羅丹的情婦」,而且她還只是之一。另外雖然有父親的支持,但其實她的母親是非常傳統且保守的,因此可以想像她和母親的衝突應該也是壓力的來源之一。最後讓她必須完全放棄天賦,拋棄她宣泄情緒的管道-「雕塑」的另一因素是當時對於精神疾病的不了解。近代精神醫學的覺醒起源于19世紀初的法國,在那之前精神病患=瘋子,甚至是被附身等神怪論,因此當卡蜜兒的嚴重被害妄想症出現時,那時的近代精神醫學才剛開始起飛,可以想見她的家人在當時受到多大來自社會的壓力以及對卡蜜兒的無力。這一切導致了後來卡蜜兒必須中斷創作並于精神療養院終老的結果。在查卡蜜兒的相關資料時,在某個網站上看到「如果卡蜜兒晚生一百年,女權意識較受重視,是否她較能在藝術界發揮?較能為世人所接受?」,雖然他用的是疑問句,但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至少有極大的機會她不需要在精神療養院一呆三十年並且無法再創作。

(引用自http://www.wretch.cc/blog/toledo0225/21648516

 

我強烈建議看這部電影前先稍微了解一下卡蜜兒的生平,這樣當你看這部電影時你看到的不只是茱麗葉畢諾許精湛的演技,而是卡蜜兒克勞岱的生命。

相關電影介紹及預告:

http://www.atmovies.com.tw/movie/fcfr92018086/

 

另外貼上幾篇我自己查到介紹卡蜜兒克勞岱的文章網址:

http://home.educities.edu.tw/psychiat/A1-3(Camille).htm

http://www.wretch.cc/blog/toledo0225/21648516

3  

arrow
arrow

    瑪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