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oster   

「築巢人」是一部非常特別、與眾不同的紀錄片。沈可尚導演的上一部紀錄片「遙遠星球的孩子」同樣是在描述的自閉症患者,用一種如同Discovery頻道般傳遞科學新知的方式講述不同的家庭,據我所知也因此在不少教學單位中流傳著。「築巢人」同樣在記錄自閉症患者,但卻用了完全不同的筆觸。

  

事實上對看電影前不怎麼認真看影片介紹的我來說,在觀看「築巢人」時,直至影片將近一半之處我都沒還不確定主角立夫到底是什麼病症,我只看得出他和「一般人」不大一樣,直到中後的時候導演側拍立夫爸爸在某個活動中演講,明確說出「自閉症」三個字,我才真正確定了原來立夫是自閉症患者。「築巢人」的美學也有別于一般的紀錄片,沒有方方正正的畫面構圖,以之替代的是許多有些距離感、甚至如同偷窺般的鏡頭。沒有45度角面對鏡頭的訪談,有的仍是如同偷拍般的畫面,只看見立夫爸爸的90度側面,卻反而更能透過立夫爸爸的聲音,聽出他坦然面對人生的堅強與疲憊。

 father

 

映後座談時導演說:「我想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同理心」。「遙遠星球的孩子」讓大家更了解自閉症,但大部份的人心中有的是「好可憐」的同情心,導演更想讓大家了解家有自閉症患者的家庭是如何生活,希望觀眾看完後產生的是理解、接受更甚於同情。我想我是懂得。「同情」事實上包含一種上對下的感覺,因為覺得自己過得比較好,所以對於這樣的生活很「同情」,有時候不當的同情甚至會讓被同情者感到不舒服,尤其並不是每個被同情者都覺得自己「很可憐」。多一點的理解跟包容有時候能帶給這些人更多的溫暖。

father&son2   

 

不可否認,「築巢人」很沈重。但在沈重的後面看到的是生命的堅韌。我很喜歡「築巢人」把重點放在自閉症者的家人。整部片的前半段就是這麼單純地記錄著立夫爸爸的生活。上班、照顧孩子、做家事、陪伴立夫。中間開始穿差少少的訪談,說著如何面對並接受這種生活的堅強,直至最後ending時的一段內心獨白說出最深層的脆弱。或許對某些人來說,最後的獨白是很震撼的,甚至可能無法理解。但我相信對家人中有重病患者(不論是生理疾病或心理疾病)的人來說,那卻是深藏心中曾經閃過腦海的話語,是最深的無奈與無力。但也正因為對家人無法放棄的愛才讓人能夠克服這些無奈與無力,雖然很多時候也是因為「愛」才有這些無力感,就如同取自希臘神話薛希佛斯推動巨石的英文片名「A Rolling Stone」一般,這是一個週而復始,不斷輪迴的過程。是愛,是無奈,是生活。

father on bike   

 

我很幸福。在台灣可以許多看到不同類型的紀錄片。不是每部都拍的好,也不是每部都言之有物,但我很幸福,有這麼多人不曾停止訴說不同角落發生的事,讓我這小小的井底之蛙能夠有更廣闊的天空。

 

「築巢人」電影介紹:http://www.atmovies.com.tw/movie/fazh33321635/

father&son1  

arrow
arrow

    瑪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